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热谈煤炭经济
渺无人迹网
2025-04-05 19:32:20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与此同时,另外一幅图画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2007年在中国最富裕的上海和西南省份重庆,都发生了因为超市销售打折烹饪油而发生挤踏致人死伤的事件。有人揣测,在中国,可能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东方资本主义—— 一种国家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在一个拥有巨量人口社会中的奇特混合物。
它比普通意义上的牛市和泡沫要意味深长得多。所有的人都在问:中国出了什么事情?按以往的惯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政治和政策影响极大的股票市场上,只有某种惊人的政治变故或政策转向,才会导致这种异常走势。放眼中国资本市场,那些昔日被视为腐败、亏损渊薮因而饱受嘲弄的国有企业,现在却一个个变成了受人热捧的超级明星。这种崇拜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获取超额利益营造了极其有利的文化氛围。也正是这一联想和类比,大多数人简单地将中国2007年的金融狂飙当作那种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泡沫游戏来理解。
1999年,在胡润富豪榜刚刚问世时,中国只有一位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而在2006年,胡润中国富豪榜前800位富豪的财富已经达到5.62亿美元,较前一年暴增一倍。不过,新闻报道可能比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这种情况几乎在各个行业都存在。
有的企业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失去了技术自信、失去了技术创新的激情和信心,甚至放弃了技术创新的努力。由于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使我们的技术能力始终落后于引进来的、正在应用的技术。追求增长速度的社会氛围,形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急于求成的心态。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经营,主业已经模糊不清,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从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走过了从引进到创新的全过程,进入了技术输出国家的行列。中国过早地成了世界制造中心,影响了国内一些企业对形势的冷静判断。
但是,中国这些由外资控制着增值幅度最大的技术、重要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销售渠道的外资工厂群,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只是经济全球化历史机遇下中国实现工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绝不是中国工业化的终极目标,更不能与英、德、美、日曾创造的工业辉煌相提并论。横向看,多家企业重复购买同一技术。引进是为了缩短学习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很多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和生产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必须以科技发展规划服务于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以科技发展规划为支撑,调整好两者关系。
对外开放是为了壮大自己。在本地产业进入全球分工、健全本地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形成某一产业的聚集效应。当这些正在应用的技术需要更新的时候,只能再引进。通过国家订货或准国家订货等形式,从庞大的国内需求一方,给企业创新提供市场和工程实践的舞台。
中国工业化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来源。有些生产企业认为自己的技术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无法匹敌,创新意志瓦解了、甚至放弃了技术创新的努力。
为此必须进一步明晰以外促内战略、理清利用外资的思路、完善对外放中的对内政策,使引进技术的过程能培育出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大力引进技术,却没有很好地培育出自己的技术能力。
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靠自己艰苦的积累。只有那些忠诚于主业、并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家的执著追求和立足市场的长期战略的企业,技术创新才可能持续。企图依赖他人的技术,以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世界领先企业。要丢掉幻想,面对现实:没有核心技术就要受制于人。如2020年前数千万千瓦的核电。中国培育世界领先企业的努力遇到了技术能力不足的强劲约束。
经济指标落后,实质是企业的技术落后。如果把出口堵死了,创新的源头就窒息了。
技术引进有两种模式选择。中国改革发展创造的巨大市场,其中高技术含量的部分中国企业没有分享更多,大部分都让给了外国企业,从需求一方没有给本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个挑战,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技术的项目数和总支出可能比日本与韩国之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于引进费用的7%,只及日本的百分之一。
纵向看,第一轮引进后就是第二轮引进。技术创新必须以体制创新为条件,认真解决障碍企业创新的体制和政策问题。中国是经济大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有足够的国内外资源支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写到,后来居上的工业化国家,不论是19世纪的美国还是20世纪后期的韩国,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结果我们的技术费用总量并不少,但大都交给了外国人,没有很好地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力量。中国却是惟一一个没有产生这样企业的后来居上者。
进入 陈清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世界工厂 。中国电子工业规模排在世界前列,但芯片制造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了二至三代。
在自不如人、技术自卑心理的支配下,即便国家要求招投标,甲方也会有针对性地巧妙设置首台首套或其他门槛,目的是准确地将本国企业拒之于门外。利用外资的目的,短期是要增加就业、税收,带来一个地方的繁荣。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政策与创新政策两张皮。即便市场上新产品、新装备层出不穷,但也没有给本国技术人员多少技术创新的实践机会。他们把引进外资当作目的,而对利用外资却缺乏清晰的思路。大国经济必须有技术支持。
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不断循环中,本国的技术人员实际被边缘化了。此外,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如注重技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管理等,对本地建立工业文化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管发展的部门渴求的是国外先进技术,关心的是速度、希望一次成功,不相信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愿意分担本国企业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发展政策与创新政策不协调、发展与自主创新两张皮,表现出了一种悖论,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致力于提高本国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除垄断行业外,国内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大都处于外资实际控制之下。自主创新需要战胜自我随着我国产业和企业全球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企业的技术来源已经到了由技术模仿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时候了。